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modname

首頁 > 公益及其他領域

袁碧雯‧與廣播有緣,客語有情

從中廣到央廣

1994年梅州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袁碧雯帶著錄音機,將大會重點新聞透過中廣短波頻率傳向全球,後來也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採訪報導客屬大會相關內容,讓全球客家鄉親感到親臨會場的參與感,也為電台贏得許多好評;到了異地,袁碧雯很好奇,經常收集當地客家書籍或CD音樂「重重地扛回來」,也往往透過此種海外採訪機會,與其聽眾粉絲們聚會、聯誼,促使後來中廣海外部廣播節目單位併入中央廣播電台後,因應電台要求多方經營聽眾網絡,袁碧雯很快就完成其「海外聽友會」之集結,由於她從任職以來就十分用心記錄每一位來自全球的聽眾來函,並用情回覆之;因此她的「海外聽友會」均是各地聽友自動成立幹部組織,相互串聯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模里西斯、留尼旺、大溪地、美國、加拿大、…等地區的聽眾鄉親加入聽友行列。有一位老朋友,那就是馬來西亞的忠實聽友穿山甲人張四妹,她只要回台灣一定會拜訪袁碧雯,因曾經採訪過她帶給她許多實質幫助,現在兩人已成好友。袁碧雯很珍惜從廣播中結交的莫逆,她認為這才是30年廣播生涯最大資產。

袁碧雯從畢業後踏入中國廣播公司從事國際廣播工作,一待就是16年多,她從錄音室廣播員的操作實務開始,續而踏上無數海內外採訪的征途,不論播報新聞、主持節目、訪問來賓嫻熟度愈來愈高,逐漸累積了豐富經驗,已非當年需靠字典的新手;她的努力與用心很快就讓長官觀察到,民國75年便拔擢擔任導播,接著再升任本國語言組副組長,直到民國87年,立法院通過央廣設置條例,中廣海外部與原隸屬國防部的中央廣播電臺合併成為以「臺灣之音」為台呼的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除須以18語種向全球廣播外,還須面對部分經費自籌問題,此對當時甫合併的央廣確實是一大挑戰,致使員工心情七上八下難以安定。古云:「自助仍需人助」,袁碧雯回憶過往,自己拿著企劃書,挨家挨戶向仍屬中小企業的客籍企業體尋求贊助,當年的資生堂、萬家香、葡萄王也曾支援過央廣所舉辦的大專青年「客語廣播營」或「廣播正音班」,由於無法募得足夠經費,一個個活動往往是在拮据情況下「克難」登場,但袁碧雯總能克服缺陷與不足,仍然圓滿辦完廣播營活動,當年參加大專學員,現在已是客語廣播領域的生力軍。正因為此種不偎艱難、犧牲奉獻、勇往直前的卓越特質,讓她轉入央廣後再度博得伯樂長官的識才適用,促使其廣播事業生涯一路大展鴻圖、步步高升,民國87年擔任外語組副組長,民國88年任職亞洲語言組副組長、民國90年改任方言組組長、民國94年升任華語組組長、民國96年再升任節目部副理。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