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modname

首頁 > 公益及其他領域

袁碧雯‧與廣播有緣,客語有情

請點選上列章節觀看

撰稿人:李純恩

臍帶永遠連繫著客家母親

在時間座標值中一甲子六十年,分做二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學習與成長,後一個階段是付出與奉獻。袁碧雯用她的母語工作,用客家話傳播一轉眼三十餘年;未來另一階段,是對現代客家文化,點燃她的熱情,不論客家事務或傳承客語盡心盡力投入,只要能力所及都無私奉獻。

民國46年袁碧雯出生在中壢市中央西路與民權路的外婆家,當時那裡是標準的鄉下客家庄,因此父親雖然是來自山東的軍人,但由於從小就生長在客語環境中,所以跟著客籍母親及外祖父母及表兄姊弟妹們說得一口標準的四縣客家話,連父親都被同化而能通客語,直到小二才搬入父親所分配的眷村宿舍,但在國二時舉家又搬回外婆家住,因而回鍋使用客語與親人溝通直到大學上台北求學。

袁碧雯兄弟姊妹八人,她在家排行老五,由於父親是軍人故大部份時間都在軍中,因此在她的童年記憶裏,與母親有關者佔大部份;母親「林三妹」是個道地的客家妹,原本家中兄弟姊妹眾多,但因家中所耕農地不大且在河邊沙地土質欠加,所以外公以打鐵為生,在家境清貧且重男輕女觀念下外婆將另外5個女兒送給別人,留下袁碧雯的母親與兩個舅舅自己撫養,袁媽媽因而從小一肩挑起協助母親家務、田務等傳統中屬於女性的工作,結婚後也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相夫教子;由於袁碧雯高三時父親即逝世,袁媽媽為讓排行後面的三位尚未成年子女完成高等教育,依然留在娘家以手工為業,為家族與親人守候著那個家;母親的刻苦耐勞與柔中帶剛的堅毅精神,一直是袁碧雯一生的明燈與學習典範。
民國70年袁碧雯台大中文系即將畢業前,因緣際會抱著陪考心情與朋友去應徵中廣海外部播音員工作,未料無心插柳柳成蔭她被錄取了,反而朋友未錄取;於是畢業後隨即進入中國廣播公司的海外部工作,專責「自由中國之聲」境外客語廣播。回憶起當年工作初始之挑戰性與壓力,係源自大學之前和媽媽用客家話交談尚不成問題,但當要用客語正音播報新聞時,就會有點緊張;因為在新聞中,需把國語轉成客語,而普通話僅四個音,客家話有六個以上的音調,雖然中文系畢業的她了解聲韻學,但是轉換客語仍然有其難度,所以往往無法一次貼進到位,不夠流利順暢,這讓她相當懊惱,但不服輸個性告訴她自己,別無他法只有加把勁了。於是上下班坐車到處看市容招牌,重覆多唸,當時中廣客語部同仁,均人手一部客語字典,大家惡補一番,同事間不斷切磋其中有些生硬的漢字,例如徛(站立)、炙茶(煮茶)、大鑊、樵,一個字一個字反覆拼音,直到完全熟悉。她秀出手上從年輕一直用到現在已發黃的羅馬拼音字典給記者看,充滿克服困境後的成就感;經歷過那段苦學、苦讀、苦練的晨昏之後,用客語讀文言文、唐詩、宋詞等皆可漸漸上手了,袁碧雯終於信心滿滿、穩穩的坐上客語播音員位置;並曾擔任台視客語新聞主播,在銀光燈與攝影機前展現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實力。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