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modname

首頁 > 學術藝文界

廖景淵‧玻璃雕刻開創先鋒

父親從警界轉到林木業,除了當年和工作業務往來,但是粗重木材沒有機械化鋸木、搬運。廖景淵就讀高等科中途輟學,親身上山從分析木質、伐木、砍木、鋸木、拖運,自己親身操作累積不同歷練。台灣北部深山樟木與檜木品種好、樹材佳,居住在北部山區客家人善用傳統焗腦工作,使得台灣成為樟腦王國。廖景淵今年已經八十四歲高齡,這幾年被脊椎劇痛苦磨多年,他向記者訴苦:「坐也痛、躺也刺痛,站一會兒也酸麻,常常為這個臭皮囊煩惱」。但是談起多年前著作「再夢台灣之寶」,廖景淵忘記痛楚,重新墜入時光隧道。先從砍木伐木談起:「焗腦和伐木技藝是見證客家人吃苦耐勞之餘,開啟山林、育苗、成木、護林艱辛。」廖景淵得意分享,巨大檜木(六、七人合抱)如何下山?樟木如何變成樟腦?早年廖景淵參加竹東林班寶貴工作經驗,和一些林班長輩合作默契,他花了八年時間著手作大綱、繪圖、依圖寫文字記錄,依次拜訪林業耆老口述與補充,完成了四百頁「台灣消失的行業焗腦與伐木」的書籍。

書中介紹伐木,在深山中砍伐木材,使用的「弓鋸」,兩人來回推拉鋸斷木材,開剖木材時「穿筒鋸」,要把木材精華保留,客家話說「作好料」。深山要做「料子」運輸是最頭痛問題,即使是用木馬,操作的人都有它的危險性,木馬工人一大早四、五點點火把,扛著木馬上山,婦人操番仔油,清晨露水倒致山路路滑,一不小心失足,背後數千斤巨木來不及跳閃,傷重是必然的,不幸意喪命的也有。當年沒有任何保險,老闆只出一副棺木。

焗腦的腦丁使用工具是「鋒子」,腦丁砍伐樟樹不是用鋸子,而用「鋒子」鏟到樹倒下為止,鏟下一條一條「樹片」,運回樹片下山放進炊桶上壓石頭使蒸氣不外洩,炊桶可容600多斤樹片,卻只熬出一斤十兩的腦油。不論伐木和焗腦不僅粗重,而且帶來不可預估危險性,因此深山做這些工作都採集體行動,上下貨料彼此好照應。因此在山區工作,彼此都結拜兄弟感情。廖景淵一圖一畫一字一行,記錄著當年沒有機械化時代,傳統古老行業留下的珍貴歷史見證,也說明了台灣客家人披荊斬棘、開啟山林,為古老行業與生活艱辛留下一頁頁奮鬥史。鋸木砍木伐木行業,現在已經不存在,但在廖景淵留下這本書,作了活生生見證。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