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景淵‧玻璃雕刻開創先鋒
1951年台灣光復已有七、八年光景,各行各業欣欣向榮,但是廖景淵深知自己只讀完日本小學與高等科一年,從事公職不易,只好往自己興趣著手,回到竹東的家鄉。三家戲院廣告海報與團管區文藝作家聯誼會宣傳單製作,一方面磨練大型看板繪畫能力,另方面提升自己藝術創作能力。16歲年齡,每天繪90公分×60公分大的海報50張,提升繪畫功力。不久朋友看了他的繪畫功力,鼓勵他合作經營玻璃藝術,製作水果、動物、花鳥等雕飾,外銷歐美與日本先進國家,廖景淵做了三、四年。1956年入伍服役,擔任鐵道運輸兵,在高雄港區看到修船廠的工人利用空壓和金鋼砂去除鐵鏽,再為船隻塗上油漆,廖景淵頭腦聰慧,聯想出用相同原理研發玻璃雕刻。當兵休假期間,利用雕刻侵蝕技法將圖案刻印在玻璃表面,呈現它的藝術品味,於1958年廖景淵取得專利權。
退役二年廖景淵專心在玻璃藝術著墨很深,他的作品行銷全球,訂單不斷湧入。1963年與好友趙山河成立藝術玻璃工作坊,為建築界之室內裝潢開發了很多有潛力作品。1968年花蓮亞士都飯店對廖景淵藝術創作大大肯定,也希望在飯店新開幕有一個不同造型,因此在一樓規劃「清明上河圖」玻璃藝術創作,工期半年完工後深受業界好評。1981年廖景淵舉家移居板橋市,投入玻璃藝術生產與創作。1982年他和趙山河承攬了台北東區一家大型餐廳,總長度六十公尺全幅玻璃雕刻「清明上河圖全景」,他倆動員兩家廿位藝術專業菁英,花了整整一年完成「清明上河圖」大型玻璃藝術作品。由二十六片高達180公分巨幅玻璃雕刻銜接完成,總長度達六十公尺大型玻璃藝術作品,聳立在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圓環旁,引起眾多民眾關注與讚歎。廖景淵玻璃藝術作品長達卅餘年經驗,碩果僅存仍保留桃園觀音武威村廖家祠堂,讓宗親們分享後代子孫傳承技藝心得。「回饋宗祠也是廖家畢生的光榮」,廖景淵欣慰地說。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