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恆雄‧雕塑大師
成長的環境左右一個人思維模式,個性也決定一個藝術家創作的心境。何恆雄透過不斷接觸新的媒材與不同思考模式,跳脫形式的束縛,對新的事物與不同文化藝術保持高度好奇心。復興美工畢業,他沒賦閒在家,在龐老師介紹到羅寄梅先生家仿1百餘件大中華古物,對以後的創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後來考取台藝大前身藝專美術科第一屆,受到許多恩師的指導,如劉煜、丘雲教授等。在完全半工半讀狀態下,何恆雄做了很多嘗試,將現代詩結合現代音樂、現代舞、現代雕塑以及雷射光的尖端科技,他在台藝大四十週年校慶,慶典開幕中,展現多媒雷射光的藝術創作。在松山外貿展場以特殊的現代音效畫過夜空,他把音樂結合現代雕刻,現代舞拿香和雷射相結合,徹底發揮光的藝術。在市立美術館呈現何恆雄一根左右纏線象徵門的作品,結合雷射光及冰塊的多元創作。除了有形實體雕塑作品,即興、裝置、複合媒材,何恆雄大膽採用前衛實驗創作。1970年何恆雄以大學一年級學生受邀參與「70超級大展」,以懸吊的大河豚家族與甘蔗為椅的「島上島邊」作品獲得不少好評。參加許博允先生主辦的國際藝術節,榮星花園的戶外大展,何恆雄顛覆傳統涵蓋視覺、觸覺、味覺各種感官,體現裝置藝術多元性。 台藝大二年級,長輩劉國松畫家將何恆雄推薦給成大建築系教授賀陳詞先生,在其設計的鄭成功紀念館內完成「屈服」雕塑紀念像。從藝專學生時代對公共開放空間與雕塑藝術的結合深具興趣,先後完成「屈服」、公共藝術方面台北新生公園「花之手」、青年公園「親情」、木柵動物園「宇宙大門」、台北市民大道「韻」、雲林台西海園「福海」、彰化火車站「天堂鳥」、高雄縣美濃「鍾理和紀念雕像」、台北市立美術館「騎馬打戰」、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廣場「保護地球」、新北市板橋國小「源緣圓」……數十個大型雕塑,出自何恆雄堅持創作和源源不斷對大自然的啟發創意。 何恆雄在台藝大任教近50年,集各種藝術創新之大成,經驗累積愈多愈豐富。大一代表國家參加法國巴黎青年雙年展,畢業後以「滿足」、「文化墾殖者」得全省美展21、22屆雕塑類第一名,以及62年的中山文藝創作獎。後來69年榮獲國家文藝創作獎雕塑類,隔年又榮獲十大傑出青年。 21屆全省美展得獎當年被李梅樹主任聘請回到學校雕塑科當助教,一直到退休,可以說,當年的得獎作品「滿足」影響了何恆雄的後半生,也說明著他內心是滿懷著知足感恩與尊師重道。後來在1979年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藝廊舉辦「何恆雄雕塑展」,給了他無形鼓勵與鞭策。 何恆雄才華多元,跨及油畫、素描、雕塑、景觀、公共藝術及尖端科技藝術等領域,對80年代創作面向更全面的何恆雄而言,雖然已是教授,但在自認不足情況下,留職停薪負笈美國芳邦大學藝術學院深造,三年後回到母校台藝大雕塑系繼續任教十幾年。台藝大也從藝術學院升格為大學,廣增學院系所。但是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教育部之補助相形見絀,當時何恆雄擔任美術學院院長兼雕塑系系主任,那時美術與設計學院兩個學院與將設立的造型研究所,學校做好4280萬建築計劃預算書,等著教育部評鑑,教育部聘的委員竟然大筆一刪,何恆雄失望之餘滿腹牢騷,政府花放煙火就十幾億的花費,文化教育預算竟然未能通過。失望之餘提早退休,何恆雄自認為立體的美學造型訓練攸關國家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如汽車造形、高科技產品,甚至高樓建築都和立體造形人才培養大有關連性。 何恆雄專業著作與獲聘各項美展評審,已經得到國內外學術單位肯定與好評,從1975年他撰寫的雕塑、建築與環境藝術之研究,到1984年現代環境之雕塑、現代廣場、公園、環境雕塑之剖析與1990年雕塑技法之專業書籍和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主持人,已經集學理與實務於一身。從榮獲台北市、高雄市、全省、全國美展、文建會民族工藝獎、南瀛獎、國立歷史博物館審議委員、國家文藝獎雕塑類之審查委員、十大傑出青年評審委員,看出何恆雄老師專業與學術界獲致的全面肯定。 何老師雖然一再宣稱:「退休即放下」概念,但是頭腦仍然靈光的他,對雕塑難以忘情,他對偉大的建築不諱言表示,像北京的「鳥巢」及高雄市運的主場館建築其實是最大立體空間創作,也是雕塑形式的無限延伸,透過日新月異科技與結構多變組合,去玩造型技巧,交織出時空的美學作品,讓人無限遐想。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