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modname

首頁 > 學術藝文界

何恆雄‧雕塑大師

 

 

何恆雄出生在桃園新屋,范姜、葉、林、黃是大姓,過去開墾靠四大宗親合力屯墾移居,才漸漸安居落戶,因為是台灣最後移民聚落,二百多年前沒有大圳或水庫之前,祖先只能屯墾一個範圍變成良田,再逐一往外圍開墾。但是沒有大圳引水,因此開墾戶只能在稻田集中區域開挖成池塘,最主要利用豐沛雨水儲存灌溉的水池,沿著稻田外圍開挖寬壹公尺多的水圳,才能把池塘的水流向水圳引水灌溉水稻。何恆雄談到童年,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在水圳他們小孩子可以抓魚抓蝦,在水圳游泳戲水,偶而拿魚簍摸蜆抓魚。三合院前池塘附近種了各種樹本及泥竹,中午可以在茂密竹叢拉開竹蓆睡午覺。埤塘四周種菜,池塘裡養魚養鴨,大自然候鳥也來棲息,孕育著豐厚的「埤塘文化」。

 

每年暑假前後,大埤塘主人和撈魚工人準備大型魚網捕魚,以腳踩水車方式將數以萬噸的池水從出水口排出,直到看到池塘底,在不深的水區,拉網時聽到的都是大頭𩼔掙扎跳躍聲音,不時還跳到圍觀的民眾身上。池塘養了許多不同品種的魚,草魚、鯉魚、烏鰡魚等,池塘只剩下鑽進泥中的鯽魚、小魚、小蝦、泥鰍,此時在池塘四周站滿了準備撈小魚、小蝦的鄰居們,上百人眼睜睜望著淺水區的魚蝦。在主人示意下,開放給鄰居打撈,水筒、魚簍相繼加入撈魚行列,拿著插箕的鄰居走向水塘,很多鑽進泥水裡的鯽魚、小魚、小蝦逐一被尋獲當成戰利品,被抓進魚簍,數百人清理池塘(像戰場),真是場兼顧敦親睦鄰,您抓大的、我抓小的抓魚蝦活動,十足地就是埤塘文化。主人變賣魚貨就像稻田收割一樣,一年一次的豐收,何恆雄像倒帶般,述說著童年在新屋過足了極有人情味的「埤塘文化」。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