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modname

首頁 > 學術藝文界

何恆雄‧雕塑大師

 

 

自稱「半退休狀態」的何恆雄老師,在記者問到未來打算,今年七十二歲的何恆雄不經思索隨口說:「回饋師長、回饋家鄉、回饋社會」。從小學、初中、高職、藝專到教書,甚至長達四十餘年呈現創作作品,這一切一切都是家人與師長提攜,「每一階段好老師,都是滋養何恆雄小有成就的重要養分。」要感恩的人何其多,連童年玩伴一舉手、一投足,都給了何恆雄不少創意,童年削竹子、剖竹篾、做紙鷂(風箏),薄中帶著柔韌,拉上去就有飛翔音效。

 

童年在新屋遇旱災時踩水車,真是生活中最完整的流體力學。何恆雄一生創作,離不開成長的心路歷程,在新屋、楊梅,童年與青少年好玩的年代,給了他豐厚人文精神底蘊。在板橋光華街工作室,何恆雄拿著水斗圖案,客家人稱「水汴頭」,那就是客家祖先在台灣水利工程最大貢獻,出水位置可流向上、下、左、右、高、低,尤其是山坡地或梯田,舉凡茶園、水稻田、水果園、菜園都能受到分配均勻的灌溉系統。

 

曾應龍潭鄉公所之邀,在龍潭大池設計過12生肖雕塑及水上餐廳,以水斗發想創作,控制水流而能敲打的音效雕塑,真是妙用無窮。談到水斗,他突然聯想到客家宗祠(三合院以北玄武南朱雀東龍西虎的方位地理興建),前面池塘挖出來的泥土去填蓋龍神背的山丘,橫屋、廊屋的雨水可以左右兩邊流至池塘後再流出灌溉稻田,最後引溪水到龍背後山庇蔭後代子孫、五世其昌、繁衍後代、世世代代出文武,客家三合院的建築智慧將好的地理風水建構完整留給後代。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